东起东北、西至阿尔泰山、北抵西伯利亚、南达阴山之间的广阔区域常被古代中国视为北蛮之地,在这片土地上散居着众多游牧渔猎民族。这些民族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他们是古代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敌。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民族或迁徙至他处,或与他族融合,部分也延续至今。但漫长的演变使人们对这段历史已模糊不清,本文将通过分析史料,为大家理清这些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演变历程。
(资料图片)
这些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先民便在这片土地上活动,他们先后创造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朱开沟文化、红山文化等一系列辉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人类先民的后裔经过不断繁衍生息,最终演变成了后世的北方游牧渔猎部族。
在中国上古时期,北方大地上便散布着众多游牧渔猎部族,其中较为强大的有山戎、猃狁与荤粥,他们是危胁中原华夏部族的重要势力。在五帝时代,占据中原的华夏部族与其展开了频繁的战争,并最终挫败了他们南下中原的企图。
到了商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为鬼方、羌方、羞方、虘方、辔方与土方等部。这些部族对商朝时叛时服,对商朝边疆构成了重大威胁,武丁、文丁等数位商王都曾派大军征伐,给这些部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周朝建立后,北方游牧民族被统称为北狄。但戎狄混杂,盘踞在北方的不仅是狄人诸部,还有燕京戎、山戎、犬戎等戎族。为了防止戎狄南下中原,周王分封了黎国、刑国、卫国与燕国等诸侯国,将戎狄的活动范围封锁在了北方。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朝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并于次年迁都洛邑,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对北方各部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从春秋到战国前期,北方游牧渔猎民族主要有山戎、狄人、林胡与楼烦等部族。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带,以林中狩猎和游牧为主的古老民族,其先后建立了孤竹、无终、令支、屠何四个方国。春秋初年,山戎势大,屡犯燕国。公元前664年,山戎又进犯燕国,燕国无力抵抗,便向南方的齐国求援。此时的齐桓公正欲成就霸业,遂率军北上援燕。次年,齐桓公大败山戎,并乘机讨伐了令支、孤竹等国,山戎遭到重创。为了彻底解除山戎的威胁,齐桓公于公元前660年再次北伐山戎,这次山戎被彻底击败,山戎的一部分北遁,后与其他部落融合成了东胡。狄人是春秋时期威胁中原各国的主要外患,他们数量众多、分布甚广,大致可分为长狄、赤狄与白狄三支。长狄散布于齐、鲁、卫、宋之间,身体长大,善于射术,屡犯中原各国。公元前607年,齐、卫联手攻灭长狄。长狄残部建立起了狄城,并一直存续到了战国时期,才为齐威王攻灭。赤狄分布在晋国东面,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由潞氏、皋落氏、甲氏、留吁、铎辰、廧咎如等15个氏族组成,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人部落。赤狄实力强大,曾于公元前660年东下太行山,击败邢国,攻破卫国都城,震动中原诸国。最后,诸侯们在齐桓公的带领下,联手击败了赤狄,才保住卫国与邢国。此后,赤狄不断侵扰宋、齐、郑等中原诸国,使各诸侯饱受其苦。公元前594年,晋国攻灭赤狄中最强大的潞氏,重创赤狄。接着,赤狄的其余诸部也先后为晋国所灭。白狄活动在陕北一带,后因秦晋二国的压迫,于公元前550年东迁至冀中一带。后白狄建立起了鲜虞国、肥国、鼓国、仇由国等小国。其中,肥国、鼓国、仇由国先后为晋国所灭,唯有鲜虞存活下来,并演变成了中山国。至公元前406年,中山国为魏国吞并。但到了公元前380年,中山国趁魏国与其他诸侯国混战之机复国。后中山国北伐燕国,南侵赵国,强盛一时。公元前296年,中山国终为赵国灭亡。林胡是生活在晋北森林地区的游牧民族,势力强大,在春秋时期屡次进犯晋国。到了战国时期,林胡又不断侵扰赵国。赵武灵王即位后,厉行改革,变胡服、学骑射,一扫赵国颓势。随后,赵武灵王发兵北伐,大破林胡,辟地千里,林胡被逐至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至公元前244年,林胡随匈奴卷土重来,进犯赵国边境,但最终为李牧以奇阵破之。此战之后,林胡不知所踪也。楼烦位于林胡东面,以放牧为生,善于骑射,剽悍勇猛。春秋之时,楼烦强盛,屡犯秦、晋、燕等国。至战国时期,楼烦已成为赵国西边的强国,严重威胁赵国西部边疆安全。及至赵武灵王时期,经过改革的赵国实力大增。赵武灵王乃发兵破楼烦,将其军队尽数收编,楼烦残部北移,为匈奴所兼并。
战国后期,原先的戎狄诸部已尽数为中原各国所讨灭,而在北方草原形成了更为强大的胡人势力。“胡人”是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对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统称。在众多胡人部落中,以匈奴与东胡最为强大。匈奴源流难以考证,《史记》称其为夏后氏之苗裔。夏朝灭亡之时,夏桀之子淳维北逃,与北方游牧民族杂居,其后裔发展为匈奴。战国后期,匈奴兴起于阴山山麓,并逐渐击败草原上的其他游牧民族,成为了中原各国新的威胁。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秦、赵、燕等国在边地修建长城,并驻以重兵卫之。公元前244年,李牧率赵军大败匈奴,使匈奴此后十余年不敢南犯。东胡是生活在东北一带的古老部族,因居匈奴以东而得名。在山戎灭亡后,燕国与东胡接壤,燕国也因此遭到东胡的频繁侵扰。战国之时,东胡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强盛一时。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率军大破东胡,扩地千余里,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长城以御东胡。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国发起统一战争,一统天下。在秦灭六国之时,匈奴再度南下,并趁机夺取了河套地区。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筑起长城以拒匈奴。此时匈奴首领为头曼,在被蒙恬击败后,他率匈奴北徙,并以头曼城为中心初步建立起了匈奴国。公元前209年,头曼之子冒顿弑父,成为了匈奴新首领。此时的匈奴东有东胡,西为月氏、乌孙,北为丁零、坚昆。丁零又作丁令或丁灵,春秋战国时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阿尔泰山以北地区。公元前后,东部丁零曾游牧于贝加尔湖以南,西部丁零则游牧于额尔齐斯河至巴尔喀什湖之间地区,均属匈奴统治。坚昆,又作隔昆、结骨或居勿,位于丁零以西,汉初时为匈奴所征服。
在冒顿的统治下,匈奴日渐强盛。冒顿遂率军东灭东胡,西击月氏,北破丁零、坚昆,南并楼烦、白羊,并趁秦末群雄割据之时重新攻占河套地区。至此,匈奴一统大漠南北,在北方草原上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
随着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匈奴的国家机构也日益完善。最高首领叫单于,单于之下设左、右屠耆王(即左、右贤王,匈奴习俗,以左为尊,左屠耆王由太子充任,并继承单于位),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这些都是大贵族,凡二十四长,统率军队,多的万余骑,少的数千骑。大贵族之下还设有各级军官,有千长、百长和什长;处理政事的有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这些职位都由贵族世袭。单于又将全国疆土分为三部分,左屠耆王统治东边,单于居中直接统治,右屠耆王统治西边。随着国家机构的形成,也出现了刑法和监狱等。
公元前202年,刘邦结束了秦末群雄割据的局面,一统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时期,在汉朝北面仍盘踞着众多游牧渔猎民族,正北方有匈奴,东北方则有夫余、肃慎、挹娄、高句丽、乌桓、鲜卑、沃沮、涉貊等。
匈奴,兴起于战国后期,于秦末汉初之时一统草原诸部,在北方草原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游牧国家,并与中原的汉朝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率匈奴大军南攻韩王信,韩王信投降。汉高祖刘邦闻之大怒,于次年亲率大军北伐匈奴,结果被围在白登山。最后,刘邦重赂单于阏氏,使其劝说冒顿解围,刘邦才得以突围。此战之后,汉朝对匈奴采用和亲之策,将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酒等,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但是和亲政策未能阻挡匈奴的侵扰。冒顿单于死后,其子老上单于即位。老上单于西击月氏,将西域诸国尽数纳入匈奴的控制;又率军屡次南侵汉朝,使汉朝无计可施。老上单于死后,其子军臣单于即位。军臣单于一面与汉朝和亲,一面继续侵扰汉朝。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决心放弃和亲政策,反击匈奴。公元前133年,匈奴侵扰代郡、雁门一带。汉武帝诱敌深入,企图乘机歼灭匈奴大军。但军臣单于识破计谋,率军北返。这次诱敌虽然失败,但从此揭开了西汉对匈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公元前127年,匈奴侵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大败匈奴,彻底收复河南地区,并于此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匈奴虽然遭此大败,但仍然凭借着河西走廊控制西域,并在公元前122年派骑兵万余人攻入上谷。汉武帝于次年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军短兵肉搏,大获全胜,俘虏大批匈奴贵族。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泽,攻到祁连山,杀匈奴3万多人,使匈奴贵族损失惨重。连续的失败使匈奴内部分裂,浑邪王率4万人降汉。此后,匈奴被迫退出河西走廊与西域,势力大衰。尽管如此,匈奴也并未因此停止南下骚扰。公元前120年,匈奴又从右北平、定襄二郡南下,掠去千余人。为了彻底击溃匈奴,汉武帝于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大败匈奴伊稚斜单于,是后匈奴远遁,漠南再无王庭。随着匈奴军事力量的削弱,被匈奴奴役的各族人民反抗匈奴的斗争也日益激烈,许多被奴役的少数民族脱离匈奴了统治。在此情况下,匈奴贵族统治集团又爆发内讧。公元前57年,匈奴爆发五单于争立事件,接着分裂为南北两部。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北匈奴的郅支单于被迫西迁,后于公元前36年为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所灭。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帮助的帮助下,重新统一了匈奴。公元前33年,汉元帝以宫人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恢复了旧日的和亲关系。此后约有半个世纪,在北部边境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在匈奴与汉朝争战不息的同时,东北各族与汉朝则保持了和平。西汉时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夫余、肃慎、挹娄、高句丽、乌桓、鲜卑、沃沮、濊貊等。
夫余是居住在松花江伊通河流域的古老民族。其居住地区地势平敞,盛产貂、豽等皮毛,也产良马、赤玉。西汉时出现了阶级分化,有了军队、牢狱、宫室等。肃慎与挹娄为同一民族的两部分。挹娄在北,大致在张广才岭和牡丹江以东、松花江以南一带。肃慎居南,约在松花江与黑龙江一带,与中原地区经常有文化、经济上的交流。乌桓是东胡族的分支。西汉初年,东胡被匈奴打败,其中一支退居乌丸山以自保,遂称乌桓。乌桓以游牧为生,善骑箭,强健勇敢。初时受匈奴贵族奴役,每年要进贡大量财物。汉武帝时,霍去病打败匈奴,乌桓人请求内属,于是迁入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塞外,设护乌桓校尉进行管理。鲜卑亦为东胡的一支。西汉初,东胡为匈奴所败,其中一支逃至鲜卑山,并因此得名。鲜卑与乌桓为邻,其社会风俗、习惯、语言均与乌桓相似。高句丽是生活在东北的古老民族。周秦之际,称“高夷”。居于夫余南,今鸭绿江以西。分为消奴、绝奴、顺奴、灌奴、桂娄等五部。高句丽人与夫余人语言相似,主要从事农业,善酿酒,能歌善舞,与汉族来往密切。西汉后期,夫余人朱蒙于公元前37年在卒本川建纥升骨城为国都,建立高句丽国。然高句丽国并不等于高句丽族,此国乃由夫余人所建,濊貊人、挹娄人、高句丽人、汉人等各族构成其国民主体。简而言之,高句丽国并非是高句丽人组成的单一民族国家,而是像中国一样的多民族国家。濊貊是高句丽的分支,是濊人和貊人的合称,以农耕为主,少有游牧。沃沮也是东北地区的古老部族,分为南北两部,语言与高句丽无异。北沃沮常受到挹娄从海上的进攻。
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新朝仅持续十余年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中国再度陷入四分五裂中。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重新统一天下。东汉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与西汉时期相似,主要为匈奴、鲜卑、乌桓、夫余、高句丽、挹娄、濊貊……
东汉初年,匈奴利用中原混乱之际,扩大势力,控制了东自乌桓、鲜卑,西至西域各族所居住的广大地区,并南下骚扰北边长达二十余年。公元46年,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而这最终引爆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使得匈奴再度陷入分裂。公元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再次分裂为两部。次年,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称为南匈奴;而留居漠北的则被称为北匈奴。此后,北匈奴仍不断侵扰汉朝边境,这也使得东汉朝廷对北匈奴的政策,开始由羁縻转向军事进攻。公元73年,东汉朝廷命窦固与耿秉等会同南匈奴、鲜卑、乌桓等骑兵数万人,四道出塞北征,大败北匈奴。次年,汉军由敦煌再出昆仑塞,进击匈奴于蒲类海。击退匈奴后,沿天山北麓以西,进攻车师后部,车师前王后王先后投降。此战后,东汉王朝再度控制西域。公元83年,北匈奴三木楼訾部落3万余人至五原塞附汉。公元85年,北匈奴又有73部先后入塞归汉,这就大大削弱了北匈奴的力量。公元87年,鲜卑从左地猛攻北匈奴,大破之,斩优留单于,北庭大乱,又有58部,20余万人南下到云中、五原、朔方等地附汉。公元89年,窦宪、耿秉领汉军及南匈奴众共3万骑出塞击北匈奴,大破之,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次年,窦宪再遣耿夔出居延塞,围北匈奴单于于阿尔泰山,大破之,俘其母阏氏及名王以下四千余人,出塞五千里。公元91年,北匈奴主力被迫西迁,在里海、黑海之北与西汉时西徙的匈奴合流,逐渐西移,大约到了4世纪初出现于欧洲。至此,长达300年之久的匈奴在中国北境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最终解除。
匈奴西迁后,鲜卑成为了北方草原新的霸主。鲜卑在东汉初年受到匈奴的控制,匈奴常率鲜卑、乌桓入侵北边,杀略吏民。后东汉大破匈奴,北匈奴远徙,鲜卑乃徙据匈奴故地,与匈奴残余十余万人相融合,逐渐强盛起来,此后便不断内侵掠夺。汉桓帝、汉灵帝时期,檀石槐统一鲜卑,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一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桓帝曾欲以封王与之和亲,遭檀石槐拒绝。于是,东汉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181年,檀石槐死,其子和连即位。和连才能不及其父,又贪暴不公,鲜卑再度分裂。各部互相攻击,鲜卑逐渐衰落。
乌桓与汉王朝的关系是时敌时友。东汉初,乌桓曾与匈奴连兵侵扰代郡以东。公元46年,匈奴国乱,乌桓趁弱击破之。汉光武帝因以币帛赂乌桓。49年,辽西乌桓酋长郝旦等922人诣京师,献纳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光武帝封其酋长为侯王君长者81人,皆居塞内。此后,乌桓与东汉时战时和,屡次侵扰缘边诸郡。汉灵帝以后,汉室衰微,乌桓又以东汉为敌。
夫余南与高句丽为邻,东与挹娄相通,西与鲜卑相接,北有弱水,据地方圆二千里。在东北各族中土地最为平敞,土宜五谷,出名马、赤玉、貂、貔,大珠如酸枣。东汉时所建立的夫余国,以圆栅为城,有宫室、仓库、牢狱,以弓、刀、矛为兵,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狗加,其邑落皆主属诸加。夫余俗好祭天,不仅拜爵、洗爵、揖让、升降等要祭天,断刑狱、解囚徒、议战事亦祭天。执行严法,“被诛者,皆没其家人为奴婢,盗一责十二,男女淫皆杀之”。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婚姻丧葬习俗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性,“兄死妻嫂,死则有椁无棺,杀人殉葬多者以百数”。夫余王的安葬用汉廷赠送的玉匣,“汉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焉”。49年,夫余国遣使奉贡,开始与东汉通往。120年,夫余王遣太子尉仇台到洛阳朝贡,安帝“赐尉仇台印绶金彩”。136年,夫余王亲自来朝,顺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夫余与东汉从光武帝到献帝期间,除了在111年和167年两次率兵侵扰乐浪和玄菟外,都保持着友好往来。
挹娄位于夫余东北,东濒大海。地广山险,种植五谷,织麻布,出产赤玉、好貂。东汉时期,挹娄臣服于夫余,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部族无君长,邑落分布在山林之间,以“大人”为首领。居于山林中,土气极寒,常年穴居,以穴深为贵,富家穴深接九梯。建厕于穴中,绕厕而居。挹娄人好养猪,食肉衣皮,冬天还用猪油涂身御寒。夏天裸袒,仅用尺布掩蔽下体。挹娄人虽少,但勇猛有力,善射。在用青石做成的箭头上施毒,中人即死。还善乘船,常出寇盗,邻国畏患。
高句丽居地方圆二千余里,南与涉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相邻。地多大山深谷,因田少力作不足,饮食十分节省。族分消奴、绝奴、顺奴、灌奴、桂娄五部。最初以消奴部为王,后由桂娄部取代。高句丽的国家制度已很完备,设置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邹大加、主薄、优台、使者、帛衣先人等职官。但不设牢狱,罪犯经过诸加评议后便杀,将妻子没入为奴婢。高句丽俗好修宫室,喜聚欢,祠鬼神,每年十月举行祭天“东盟”大会。婚姻男就女家,生子长大后才返回男家。东汉时期,高句丽人虽曾与涉貊攻掠过汉朝边郡,但基本上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
濊与貊都是高句丽的别种。濊没有统帅各部的大君长,置有侯、邑君、三老、耆旧等。各部有部界,不得妄相干涉。邑落有相侵犯的,则罚生口牛马,称为“责祸”。杀人偿命。男女衣饰皆曲领,同姓不婚。十分忌讳疾病,死亡就捐弃旧宅,更造新居。濊以农耕为主,知种麻、养蚕、作绵布,并能观天象预知年景丰歉。每年十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称为“舞天”。祠虎为神。涉地产文豹、果下马和班鱼。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
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此时,轲比能一统鲜卑各部,雄踞塞北,屡屡侵扰魏国边境。235年,魏国派刺客韩龙刺死轲比能,于是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魏国边陲因此得以安息。
265年,司马炎篡位,取代魏国建立西晋王朝。至280年,司马炎攻灭吴国,完成了统一大业。西晋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形势,大量游牧部落内迁,在边塞地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在边塞地区,归附的匈奴、羌人、鲜卑、乌桓等部相互杂居,被统称为羌胡。在塞北,鲜卑各部雄踞大漠,但始终未能再形成统一的政权。在鲜卑以北,依然是丁零与坚昆二族;在鲜卑以东的东北地区,散布着扶余国、寇漫汗国、挹娄、沃沮等部族。
司马炎死后,西晋陷入“八王之乱”,实力大衰,内迁的各少数民族趁机发动叛乱,并最终推翻了西晋王朝,史称“五胡乱华”。“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五个内迁的主要民族:匈奴(指东汉初归附汉朝的南匈奴部众)大致分布于今之晋、陕、甘地区;鲜卑散居于今辽东、辽西、内蒙古、山西、甘陇一带;羯(原先为匈奴所奴役的西域人,后随匈奴归内迁中原)居于山西南部太行山;氐(居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古老部族)先居于川、陕、甘交界处,后南入川、东入关中;羌(生活在河西地区的古老部族)则由甘、青进入陕西。这5个民族在推翻西晋王朝后,在中原建立起了众多少数民族政权,并与南方的东晋政权相对峙,史称“东晋十六国时期”。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致使漠北地区出现真空地带。而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趁机南移,成为了漠北的主要势力。鲜卑人则称他们为敕勒或高车。此期的高车人分为高车六氏和十二姓,他们散居于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是漠北人口最多的一个部族,仅东部高车就有人口“数十万落”。高车人过着游牧生活,没有农业。各部落各有君长,但还未产生部落联盟的领袖。故而高车人虽勇猛粗豪,但作战缺乏统一指挥,屡受鲜卑拓跋部侵掠役使。
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此后,北魏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436年统一了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东晋也为刘宋政权所替代,中国由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柔然、高车、突厥、契丹、勿吉、豆莫娄、乌洛侯、室韦、地豆于、库莫奚等。
在南北朝时期,东北地区散布着契丹、勿吉、豆莫娄、乌洛侯、室韦、地豆于、库莫奚等一众部族。
勿吉乃是挹娄、肃慎的后裔,位于松花江、长白山一带。邑落众多,各有君长,是东北地区最强大的部族。以农耕渔猎为生,筑城穴居。在勿吉附近还有莫卢、复钟、莫多回、库娄、素和、具弗伏、匹黎尔、拔大何、郁羽陵、库伏真、鲁娄、羽真侯等一众部落。
豆莫娄居于嫩江与乌裕尔河之间,乃扶余遗民也。扶余国被高句丽灭亡后,部分北扶余人北逃至此。其居地地势平坦,宜生五谷。豆莫娄曾多次向北魏遣使纳贡。
地豆于是在生活在洮儿河与西拉木伦河之间的游牧民族。曾屡屡侵扰北魏边塞,后北魏兴师讨伐,地豆于远遁。自此之后,地豆儿归降北魏,贡使不断。6世纪末,地豆于为突厥汗国所吞并。
乌洛侯位于地豆于之北,在鲜卑拓跋部离开后,据其故地,日渐繁盛。乌洛侯以游牧为主,兼有农业。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部族无君长。其民勇猛,精于猎射,曾遣使至北魏朝贡。
库莫奚是鲜卑宇文部的一支。345年,鲜卑宇文部被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政权击败,部众四散逃离,其中一支演变为库莫奚。库莫奚精于骑射,屡次寇抄北魏边地。北魏亦数次派兵讨伐,迫使其归降。
契丹位于库莫奚的东面,也是鲜卑宇文部的一支。鲜卑宇文部被前燕击败后,其中一支遁逃至松漠。后来发展壮大,形成了契丹族。契丹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洁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八部,屡次侵扰北魏边塞。后归降北魏,每岁以名马文皮朝贡。
室韦位于勿吉北面,是对分布在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之间的各部落的统称。室韦以狩猎为业,多捕貂,养牛马猪,食肉衣皮,也种植麦、粟;夏时城居,冬逐水草。各部首领号“莫贺咄”,不相统属。不时遣使至北周、北齐朝贡。后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包豕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五部,各不相属,风俗习惯稍异,均为突厥所役属。
在南北朝时期,柔然取代高车成为了统治整个漠北地区的新兴势力。柔然,又称芮芮、蠕蠕,属鲜卑族别支。在拓跋猗卢时期,柔然汗始祖木骨闾开始脱离鲜卑拓跋部。至其子郁久闾车鹿会“始有部众”,但仍役属于拓跋氏。他们活动于大漠南北,“岁贡马畜,貂釉皮”。5世纪初,车鹿会五世孙社仑为了避免北魏侵袭,转向漠北发展。他们征服了许多部落,建立起了一个东起大兴安岭、西逾阿尔泰山、南至大戈壁、北达贝加尔湖以南的强盛的游牧汗国。强盛起来的柔然汗国一度是北魏的强敌。当时,柔然骑兵几乎每年都出来侵扰北魏的北部边境。424年,柔然汗大檀曾将魏太武帝困于云中,并一度攻破了北魏故都盛乐。所以北魏视柔然为大敌,在平城周围设军镇以拱卫平城,太武帝还多次亲征柔然。在北魏打击下,柔然损失惨重,转而经营西域。西域诸国,一度受到柔然控制或威胁。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酋长阿伏至罗率众10余万落发动独立运动,在车师前部的西北建立了高车国,将柔然赶出了塔里木盆地。此后,高车国在中亚噘哒帝国的支持下,与柔然频频交战。最终使得双方两败俱伤。与此同时,柔然内部又出现权利斗争,势力进一步衰退。6世纪初,阿那壤成为柔然汗,柔然出现了短暂的中兴。但好景不长。552年,新兴的突厥袭击阿那琅于怀荒镇之北,阿那寰兵败自杀。残部先投北齐,后奔西魏。554年,在突厥可汗逼迫下,西魏丞相宇文泰将柔然残部交于突厥,尽数处死。柔然汗国就此灭亡。
柔然汗国灭亡后,突厥汗国统治了漠北地区。突厥乃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史称突厥风俗“被发左衽,穹庐蚝帐,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是一个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他们原来游牧于中亚的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徙到高昌的博格多山,以从事锻铁而著名。5世纪中叶,柔然征服了突厥,把他们迁徙到阿尔泰山南麓,强迫他们成为柔然汗国的锻奴。因阿尔泰山形似兜鍪,突厥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自号。6世纪以后,突厥在反抗柔然的斗争中,势力逐渐壮大。552年,突厥人在其首领阿史那土门的率领下大败柔然,土门称伊利可汗,建立起突厥汗国。木杆可汗统治时(553—572年),又不断向东西扩张,“西破噘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同时还灭掉柔然残部,大破吐谷浑,使突厥汗国的领土急剧扩大:东自辽河以西,西至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皆属焉。木杆可汗在于都斤山建牙,以统治整个汗国。突厥一边与和中原王朝进行边境贸易,却又一边发兵劫掠边塞。而北齐、北周的统治者都企图利用突厥力量打击对方,因此对突厥的侵扰不仅不抵御,反倒竞相用财帛贿赂突厥。强盛的突厥汗国对中原王朝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589年,隋军南下攻灭陈朝,统一中国。隋朝初年,突厥汗国为了更好的统治各地,便分设了许多可汗进行管理。因此在汗国境内就形成了五六个大的割据势力。此时,突厥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沙钵略可汗,北周曾把千金公主嫁给他。582年,沙钵略打着为北周报仇的旗号,纠集诸可汗的兵力共40万大举南下攻隋,在武威、安定、天水、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大肆杀掠,弄得“六畜咸尽”。为此,隋朝派杨弘、豆卢绩、窦荣定、高颍、虞庆等人分道迎击突厥,沙钵略战败逃去。军事上的失败,引起突厥内部的分裂。沙钵略可汗因为恼怒阿波可汗单独同隋讲和,率兵袭击阿波的牙帐,阿波西奔达头可汗。从582年起,阿波与达头联合起来,占有西域地区,称西突厥,与东面的沙钵略抗衡。就这样,突厥分裂成了东、西两个汗国。
东突厥在沙钵略之子都蓝可汗时,曾和隋朝在缘边置市,开展贸易,双方经济交往相当频繁。后来,隋嫁安义公主与都蓝可汗的弟弟突利可汗,但不应允都蓝的求婚。于是都蓝率兵攻突利。599年,突利战败降隋,隋封他为启民可汗。不久,都蓝可汗为部下所杀,启民可汗完全占有突厥故地。此后,双方关系更加亲密,经济文化的交往也更为频繁。 603年,西突厥内部发生了铁勒、思结等十余部落反对达头可汗的斗争,达头可汗西奔青海盆地,不知所终,代之而立者是处罗可汗。隋统治者指使达头可汗之孙袭击处罗可汗。处罗战败,于611年投降隋朝。在隋朝的分化打击下,突厥的实力大衰。
618年,隋炀帝被杀,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朝时,在塞北有着众多游牧渔猎民族,如突厥、薛延陀、回纥、靺鞨、契丹、骨利干、黠戛斯、奚人、霫人、乌罗浑、室韦等。
唐朝初年,突厥势力又强大起来。东突厥汗国仍不断向内地侵扰,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曾两度率军进犯关中,进逼唐都长安。但由于东突厥汗国的残酷统治,627年,在其统治之下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铁勒诸部相率起义,并在漠北建立了薛延陀汗国。奚、契丹等部也先后背叛东突厥,归附唐朝。各族人民的起义斗争,动摇了东突厥汗国的统治基础,促使突厥贵族内部矛盾激化。629年,唐太宗乘突厥内部分裂之时,派李靖、李绩等统兵十余万分道出击。次年,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在唐军的沉重打击下灭亡了。
西突厥汗国在隋末唐初势力日盛,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西突厥可汗授西域诸国王以颉利发的称号,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唐朝在灭东突厥之后,开始和西突厥展开了争夺西域的斗争。628年,西突厥可汗统叶护在内乱中被杀,汗国分裂为两部分:弩失毕五部据碎叶川西南方,咄陆五部据碎叶川东北方,双方攻伐不休,力量迅速削弱。630年,伊吾等七城胡人归附唐朝,唐以其地为西伊州,作为进军西域的据点。635年,唐派兵降伏吐谷浑,打通了向西域用兵的道路。640年,唐将侯君集攻取高昌,唐朝以其地置西州,并于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经过不断经略,到648年,西域大部统一于唐,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称“安西四镇”。四镇成为唐朝经营西域的军事基地,对唐朝攻灭西突厥发挥了重要作用。657年,唐朝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俘虏沙钵罗可汗,西突厥汗国灭亡。部分西突厥部落西迁,继续活跃于中亚与中东地区。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薛延陀汗国迅速壮大,称霸漠北。薛延陀是由薛、延陀两个部落联合而成的,属铁勒诸部之一。(铁勒,秦汉时称丁零,南北朝时称高车、敕勒。)629年,唐太宗册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夷男建立起薛延陀汗国,并迅速扩张。其领土东接室韦,西至阿尔泰山,南接漠南突厥,北临瀚海,回纥、拔也古、阿跌、同罗、仆固等铁勒诸部均受其役属,雄踞漠北。645年,夷男死,其子多弥可汗立,暴虐无道,部众不服,遂至骚乱。次年,回纥酋长吐迷度攻杀多弥可汗及其宗族,唐军乘机进兵,消灭了薛延陀的残余力量。
薛延陀汗国灭亡后,突厥势力又卷土重来,在漠北建立了后突厥汗国。唐灭东突厥后,经常役使突厥人民东征西伐,因而不断激起他们的反抗。682年,突厥贵族骨咄禄利用本民族人民的反唐情绪,重建突厥政权,建牙于乌德犍山,据有东突厥故地,史称后突厥汗国。骨咄禄之弟默啜可汗在位时,侵入西域地区,灭黠戛斯、突骑施二国,东西拓地万余里,控弦之士40万,恢复了先前的强盛局面。后突厥汗国虽曾不断对唐朝进行骚扰,但仍维持了边塞互市。毗伽可汗死后,突厥贵族不断自相残杀,势力日衰。742年,在后突厥汗国统治下的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乘机起兵,攻杀骨咄叶护。745年,回纥怀仁可汗统兵击突厥,杀白眉可汗,后突厥汗国至此灭亡。突厥人一部分内附唐朝,一部分西迁中亚,而大部分转入回纥汗国。
继后突厥汗国之后,统治漠北的是回纥汗国。回纥,又称袁纥、韦纥、回鹘、畏兀儿等,属铁勒诸部之一。回纥部众原来游牧于色棱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内分为药罗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温素、药勿葛、奚耶勿等九族,史称“九姓回纥”。隋唐时期,回纥跟仆固、浑、拔也古、同罗、思结、契芯羽、阿结思、骨仑屋骨思等部落结成联盟,史称“九姓铁勒”。唐灭东突厥后,回纥和薛延陀同为漠北两雄。646年,唐与回纥联手灭亡薛延陀,回纥尽占其土地和部众。647年,唐朝在漠北推行羁縻府州制度,于回纥部设瀚海都督府,委任回纥酋长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武周时期,后突厥汗国势力强大,回纥受其奴役。玄宗开元中期以后,后突厥汗国衰乱,回纥又逐渐强大起来。744年,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次年,怀仁可汗攻灭后突厥汗国,尽有突厥故地,成为漠北强国。回纥的国家制度,兼采突厥和唐制。可汗的子弟称特勤,别部领兵者称设,大臣有叶护、俟利发、达干、吐屯等。它还置内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又置都督、将军、司马等。回纥可汗在九姓铁勒等部皆置都督,以管理各部事务。在其他属部则派监使,以督责贡赋、监察政事。8世纪时,回纥汗国进入封建社会。可汗、贵族和伯克(牧主)是封建统治阶级,他们占有大量牲畜、牧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主要生产者是哈剌布敦(黑民),他们为封建主放牧、服劳役,还得自备武器、马匹替统治者打仗。在回纥汗国中还有一部分奴隶,但他们属于补充性的劳动人手。回纥汗国与唐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每一任可汗都要经过唐朝的册封承认。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两次派精兵助唐,加速了安史集团的灭亡。为酬报回纥的军事援助,唐朝从757年起,每年送给回纥绢2万匹。840年,黠嘎斯大败回纥汗国,乌介可汗率众南徙,企图夺取唐朝之土作为栖息地。842年,唐朝集结重兵大败回纥,乌介可汗率众一路向东北逃窜,最终在846年因内讧被杀,回纥汗国彻底灭亡。回纥汗国灭亡后,回纥部众向西迁徙至西域,后逐渐演变为维吾尔族。
黠戛斯,即秦汉时的坚昆、南北朝时的契骨,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840年,黠戛斯攻灭回纥汗国,尽占其地,建立起了黠戛斯汗国。后契丹于924年西征漠北,大败黠戛斯汗国,黠戛斯又退回了叶尼塞河上游一带。
骨利干,铁勒诸部之一,居安加拉河至贝加尔湖之间。其地夏天几乎没有日落,还出产好马。唐朝击灭东突厥后,唐朝在其地设置玄阙州,662年又改为尹余吾州。骨利干曾经多次向唐朝贡马。回纥汗国统治期间,部分融入回纥部众之中,另一部分则向北迁徙至勒拿河流域,逐渐演变成雅库特人。
室韦,散布于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之间。唐朝时,室韦分二十余部,有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大如者室韦、小如者室韦、婆莴室韦、讷北室韦、落俎室韦、蒙兀室韦、西室韦、东室韦、大室韦等。室韦先为突厥附属。唐破突厥后,在室韦地区设立室韦都督府,委任室韦首领为大都督、都督。后契丹崛起,多次派兵征伐室韦,致使室韦族解体,逐渐融入到其他民族。
靺鞨,居于长白山、黑龙江一带,汉魏时称为肃慎、挹娄,南北朝时称为勿吉。靺鞨人依山傍水,坎地为室,相聚而居。他们从事农业,多采用原始的耦耕,农作物有粟、麦、橡等。他们还擅长养猪,富人所养往往多至数百头。隋唐之际,靺鞨已发展成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大部。其中,居于南部(北起松花江上游、南至长白山一带)的粟末和居于北部(黑龙江中下游直至东海岸)的黑水二部,势力最为强盛。粟末部比较先进,大概已经发展到奴隶制的初期阶段。698年,其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立为震国王。713年,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为忽汗州,令大祚荣兼都督。从此,这个政权就以渤海为号。到726年,唐朝正式名之日渤海国,晋封渤海郡王为渤海国王。渤海国最盛时,南至朝鲜半岛的北部,东抵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境内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国都为上京龙泉府。渤海国历代新王继位,都要报请唐中央册封,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渤海国中央设有宣诏、中台、政堂三省,下辖忠、仁、义、礼、智、信六部。渤海的十卫兵制与地方府、州、县也仿唐制,并使用汉文。黑水靺鞨和唐朝也有着密切联系。722年,唐玄宗任命其首领为勃利州刺史。725年,唐政府在其部地设置黑水军。次年,又在其最大部落设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唐朝另派长史对黑水各部进行监领。728年,唐玄宗赐其都督姓李,名献诚,并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此后,黑水靺鞨与唐朝一直关系友好,联系紧密。契丹族兴起后,于926年攻灭渤海国。此后,黑水靺鞨也成了契丹的附属。
乌罗浑,又称乌罗护,乃南北朝的乌洛侯,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嫩江上游。乌罗浑东接靺鞨,西临突厥,南与契丹,北至室韦,风俗与靺鞨相同。曾遣使向唐朝进献貂皮。后乌罗浑为室韦兼并。
霫人,铁勒诸部之一。隋唐时居西拉木伦河以北,东接靺鞨,西至突厥,南邻契丹,北接乌洛侯。四面有山,以射猎为生。以赤皮为衣缘,妇女衣襟上下悬小铜铃,习俗与契丹相近。其君长遣使向唐朝贡,后迁潢水以南,并于奚。唐末,奚、霫俱附契丹,逐渐融合。
奚人,盖南北朝时的库莫奚族。隋唐时活动在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奚人以游猎、畜牧为主,兼营少量农业。唐时,奚族人首领曾被册封为王,并有少数人在唐政权及地方上做过官并立有战功。唐末时,部分奚人西徙妫州,史称西奚,仍驻牧在原地的奚人称为东奚。契丹崛起后,奚人成为契丹附庸,并逐渐契丹化。
契丹,居于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东与高丽邻,西与奚人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唐初,契丹形成大贺氏部落联盟,屡屡侵扰边塞地区。唐朝出兵兵伐之,于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命其首领为都督。大贺氏部落联盟瓦解后,契丹诸部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灭亡后,契丹又为回纥汗国所统治。
907年,朱温篡位,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割据混乱时期。在中原群雄割据之时,契丹于东北兴起,并最终一统整个漠北地区,成为塞北的新兴强国。
901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的军事统帅,他率领军马四出征讨,北击室韦,东北伐靺鞨,西南破奚,南掠河北、河东,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到907年,八部酋长罢免了软弱的遥辇氏痕德堇可汗,改选耶律阿保机为可汗。耶律阿保机在成为可汗后,迅速地增强了自己的势力,并设计尽杀七部酋长,推翻了氏族社会推选可汗的制度,于916年自立为皇帝,国号契丹。两年后,筑“西楼”城为皇都。926年,契丹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即东契丹的意思)。同年,耶律阿保机在班师途中去世,其子耶律德光继位。耶律德光统治时期(927—947年),领土扩展,东至于海,西至阿尔泰山,北至克鲁伦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936年,耶律德光率军援助石敬塘,迫使其割让幽云十六州。从此,中原王朝失去了燕山山脉和长城一线的有利地形和屏障,幽云十六州成为辽朝南下攻掠中原的基地,致使北方屡遭契丹军队的蹂躏和破坏。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国在中央实行南北面官制:南面官依“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地方上,在契丹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草原部族制;在原渤海和幽云地区则实行州县制。此外,辽国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还领有“头下军州”。辽国在五代十国时期与北宋初年频繁南下侵掠中原。直至1004年,辽国南下攻宋,于澶州为宋军所败,辽、宋两国乃签定《澶渊之盟》,就此罢兵,双方进入了和平时期。
辽国罢兵后,军队实力日渐下滑,最终为女真人推翻。女真族是靺鞨人的后裔,他们长期生活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一带地区。五代时,契丹灭渤海国,黑水靺鞨被称为女真,并附属于契丹。契丹贵族为了削弱女真人的反抗力量,把居住在今松花江以南女真人的数千户强宗大族迁往今辽阳以南,编入契丹户籍,称之为熟女真。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地区的女真人,未编入辽的户籍,称之为生女真。后来,女真之名因避辽兴宗耶律宗真之讳,又改称女直。生女真人数众多,包括几十个部落,小者千户,大者数千户,散居山谷间。其中以完颜部较强大,由十二个氏族组成。10世纪末,绥可率完颜部定居于阿什河一带,修弓矢,备器械,人力既众,兵甲强盛。至其子石鲁之时,完颜部征服了附近诸部,开始形成部落联盟,势力扩展到苏滨、扎兰之地。11世纪中期,石鲁的儿子乌古乃继任酋长,接受辽朝的节度使官职,声势更盛,从长白山、图们江、雅兰河到黑龙江下游的五国部,都听从他的命令。1113年,完颜阿骨打继任生女真部落联盟的首领。此时的辽朝对女真的剥削和压迫非常残酷,女真人极其不满。次年,完颜阿骨打顺应女真部众的要求,正式举兵反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金国建立后,制定了猛安谋克制度: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则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这样不仅能节约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1123年,完颜阿骨打去世,其弟吴乞买继位。1125年,金国击败辽军,俘虏辽天祚帝,辽国灭亡。辽国灭亡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逃至伊犁、锡尔两河流域间,借助回纥的力量,建立了西辽。蒙古人则称其为哈喇契丹,即黑契丹。西辽传五主(约1131—1211年),后为蒙古族的乃蛮部所灭。
在灭亡辽国的同年,完颜吴乞买又继续发兵攻宋,直趋开封。在宋朝军民的坚决抵抗下,金军被迫于次年撤军。1126年8月,金军再度南下攻宋,并在当年末攻陷开封,大肆掠夺,于次年四年带着徽钦二帝、后妃、宗室、朝官等三千多人,以及掠夺到的大批金帛、宝货、仪仗法物等撤兵北返,北宋灭亡。
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被拥立为帝,史称南宋。此后,南宋与金朝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金朝屡次攻入南宋,却又为宋军所败,被迫与南宋议和。与此同时,南宋也进行几次北伐,但也已失败告终,最后宋金双方走向对峙时期。
金朝对南宋连年用兵,严重损耗了军队与财政力量,加之金朝统治者们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与剥削,最终激发了大规模人民起义爆发,进一步削弱了金朝的国力。在金朝日渐衰落的同时,蒙古在漠北地区崛起。它先后攻灭西夏、金朝、大理、南宋等国,成功入主中园,结束了中国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时期。
蒙古族是室韦的后裔。室韦在被契丹击败后,部众四散。室韦中的一支—蒙兀室韦也向西迁徙。924年,占据漠北的黠戛斯汗国为契丹击败,蒙兀室韦得以进入蒙古高原。此后,蒙兀室韦吸收了大量漠北的铁勒人、突厥人等部落,逐渐演变为蒙古族。12世纪时,蒙古高原上的各部落经过长期的混战与兼并,逐渐形成了五个强大的部族:塔塔儿占据呼伦贝尔湖地区;蒙古占据鄂嫩河和克鲁伦河中上游;克烈占据漠北中心地带,即斡耳寒河和土兀刺河;篾儿乞占据薛良格河和斡耳寒河下游;乃蛮控制着阿尔泰山东西。其中以克烈最强,蒙古在辽金时代则刚刚兴起。漠北漠南各部多接受辽金的统治。
12世纪初,合不勒汗统一蒙古各部,势力渐强。金国为了降服蒙古,于是指使塔塔儿进攻蒙古,两者争战不休。合不勒汗死时,传位于俺巴孩。金国杀俺巴孩,蒙古部又推举合不勒汗子忽图剌为汗。自1135年起,金国与蒙古多次战争,互有胜负。1143—1146年,蒙古夺取了金北部边境的二十多个边堡,金国不得不与之议和,放弃克鲁伦河以北的土地。但在1161年,蒙古人被金国与塔塔儿人的联军击败,此后塔塔儿人取代蒙古人称霸于蒙古高原东部。忽图刺汗死后,他的侄儿也速该继位,但因蒙古部的衰亡而不再称“汗”,仅有“把阿秃儿”的称号。1189年,也速该之子铁木真成为蒙古部的可汗。1196年,铁木真联合金朝于斡里札河之战中击败了塔塔儿,塔塔儿从此一蹶不振。至1202年,铁木真攻灭塔塔儿部。1203年,克烈部首领王罕于合兰真沙陀之战中大败铁木真,铁木真仅率4600余骑逃出。但战后克烈部内部发生分裂,铁木真趁机率兵偷袭王罕,攻灭克烈部。次年,铁木真又攻杀乃蛮部首领太阳汗,兼并了乃蛮部。1206年,铁木真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大兴安岭以西、阿尔泰山以东之地尽数归属铁木真。同年春,铁木真召集各部贵族在斡难河源“根本之地”举行忽里勒台(大聚会),建九游白旗,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于1205年起,不断发兵进攻西夏。1209年秋,蒙古再次入侵西夏,直趋西夏都城中兴府,迫使夏襄宗李安全纳女请和,每年向蒙古纳贡。西夏臣服蒙古后,蒙古则利用西夏夹攻金朝。1217年,成吉思汗决定西征,命西夏出兵随征,西夏拒绝,蒙古再次包围中兴府,夏神宗李遵顼请降,蒙古因要专事西征,不久退走。此后西夏附蒙,连年攻掠金国城寨,屡为所败。1219年,成吉思汗发起西征,攻灭中亚强国花剌子模国。成吉思汗将占领区分成三个“兀鲁思”,分封给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术赤封于钦察、花剌子模及康里国故地,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之地皆属之。由于术赤早死,这一封地归于其子拔都;次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及畏兀儿故地,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等地,后来称为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今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皆属之,后来称为窝阔台汗国。1226年,成吉思汗发兵攻打西夏,但不幸于次年7月病逝。成吉思汗病逝后,西夏终是无力抵抗,为蒙古所灭。
1229年,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继大汗位,继续伐金。1233年,蒙古联合南宋夹击金国,于次年灭亡金国。1235年,窝阔台在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以术赤长子拔都为主帅,发起第二次西征,史称“长子西征”。蒙古大军先后攻取不里阿尔、钦察、斡罗斯,又攻入波兰、匈牙利,进兵至维也纳城附近。1242年四月窝阔台讣报传来,拔都遂率军东还。1243年到达伏尔加河下游的拔都营地,拔都留此建立了钦察汗国,俄罗斯史家称之为“金帐汗国”。
1241年12月窝阔台死后,由其后乃马真称制,因各派势力争夺,汗位虚悬达5年之久。1246年夏,乃马真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推举其长子贵由为合汗。但贵由继汗位不到三年就死了,由海迷失皇后称制,欲立其子失烈门。1251年,由术赤系和拖雷系两个兀鲁思推举拖雷子蒙哥为合汗。蒙哥即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重事,统军南征。又命其弟旭烈兀总领阿姆河以西诸地军国重事,统军西征。旭烈兀率军进行第三次西征,先后灭木刺夷国、阿拔斯王朝,攻克大马士革。1260年7月,蒙哥死迅传来,旭烈兀决定班师。在班师途中,旭烈兀闻得忽必烈已即汗位,遂留驻大不里土,建立了伊利汗国(又称伊儿汗国)。
1259年7月,蒙哥在进攻南宋坚城钓鱼城时,不幸中流矢而亡。蒙哥之弟忽必烈遂撤军北返。次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违反传统的召开忽里勒台大会的选汗程序,由亲王合丹、阿只吉所率西道诸王和塔察儿、也先哥、忽刺忽儿、爪都所率东道诸王会商,在诸大臣“劝进”之后,就匆忙于三月二十四日即汗位。留守和林的蒙哥少弟阿里不哥听闻忽必烈抢先即汗位后,也于1260年4月称汗。由于忽必烈违反了传统的选汗程序,使得蒙古诸王多站在阿里不哥一边。对此,忽必烈转而争取汉族封建武装力量的支持,1260年7月,忽必烈率军亲征阿里不哥。经过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阿里不哥与诸王蒙哥汗的儿子阿速带、玉龙答失、昔里吉等于1264年7月向忽必烈投降。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乾元”之义,建国号曰“大元”。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至1279年,元朝彻底消灭了南宋的残余势力,统一中国,正式结束了自唐末以来数百年的分裂时期。
元朝仅维持了90余年的统治,就为农民起义军所推翻。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挥师北伐,攻克元朝都城大都。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明朝时的北方游牧渔猎民族主要有两支:一支为居于漠北的蒙古;另一支则是居于东北的女真。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依然据有漠北地区,并过着游牧生活,因地域不同而有三部:住在西辽河、老哈河一带的兀良哈部;住在斡难河、克鲁伦河流域和贝加尔湖以南的鞑靼部;住在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的瓦刺部。
1389年,明朝在兀良哈部地区设置朵颜、福余和泰宁三卫指挥使司,使其各部首领自统其众,互为声援。1391年,明太祖封第十七子朱权为宁王,两年后就藩镇守此地。靖难之役期间,燕王朱棣谋胁宁王率三卫精兵从征。因三卫立有军功,永乐时成祖封兀良哈各部大小首领为都督佥事、都指挥同知、千户、百户等军职,每年还给予耕牛,种具等,以供农业生产的需要。
1402年,鞑靼部将鬼力赤杀死北元主坤帖木儿后自立,去国号,称鞑靼。1406年,阿鲁台又袭杀鬼力赤,迎立坤帖木儿之弟本雅失里为可汗,自称太师,专权擅政。1409年,阿鲁台大败明军。明成祖震怒,于次年统50万大军亲征,在斡难河大败本雅失里,鞑靼势衰。1412年,本雅失里被瓦刺部首领马哈木攻杀,阿鲁台向明奉表称臣,被封为和宁王。但是,经过十年生聚,到1421年,鞑靼部势力复炽,阿鲁台时常引兵窥塞,成祖又接连出征。
元朝灭亡后,瓦剌部归元故臣猛可帖木儿管辖。猛可帖木儿死后,部众分裂为三,分别归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统领。1409年,明廷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马哈木与东邻的鞑靼存在矛盾,且抱怨明朝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拥兵饮马河,准备犯边。1414年,明成祖率兵亲征,在忽里忽失温大败瓦刺。两年后,马哈木病死,子脱欢袭封顺宁王。1434年,脱欢袭杀阿鲁台,征服鞑靼。不久,又杀死贤义、安乐二王,尽有瓦刺部众。欲自称可汗,遭到反对后,拥立故元皇族后裔、属于鞑靼部的一个首领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任太师。常胁诱兀良哈部的朵颜诸卫,窥伺明边。
1439年,脱欢死,子也先嗣太师位,自称淮王。也先北服乞儿吉思,西征中亚诸国,西南取哈密,控制西域要道;与沙州、罕东、赤斤蒙古三卫联姻,置“甘肃行省”,羁以官爵,破明朝西北屏蔽;东攻兀良哈三卫,席卷女真诸部,进逼朝鲜,声势大振。数扰明朝大同、宣府、蓟州、辽东各边镇,力图向中原扩张。1449年,也先率军进犯明朝,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唆使下,仓促组织了50万大军亲征,结果在土木堡战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随后,也先趁势进攻北京,却为于谦所败。1450年,也先攻明接连遭到失败,引发了蒙古内部的不满。也先遂与明朝议和,放回了明英宗。也先进攻明朝失败后,瓦刺势力开始走向衰退。1454年,瓦剌内讧。次年,也先被杀,蒙古各部再次陷入分裂状态。
15世纪50年代后,蒙古诸部陷入混战,其中以鞑靼的哈刺嗔领主孛来和翁牛特部领主毛里孩最强。毛里孩拥立脱脱不花的儿子马古可儿吉思为可汗,即达延汗。成化、弘治年间,达延汗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全蒙古。1543年,达延汗死后,蒙古又分裂成四十余个独立的领地,其中以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最为强大。1548年春,俺答汗乘黄河结冰进入河套地区。1550年,俺答汗大举进攻明朝,并绕过大同,下通州,直逼北京。抄掠之后,退兵西去。史称“庚戌之变”。嘉靖皇帝死后,隆庆帝即位。隆庆年间,明朝边防经过整饬,军事力量有所加强,使俺答汗的扩张野心有所收敛,愿与明廷修好。1571年,明廷封他为顺义王,其子侄也都授予了都督同知、指挥同知等官职。1581年,俺答汗死,子乞庆哈、孙楮力克相继嗣顺义王位,而统治权仍归俺答妻三娘子。明朝敕封她为忠顺夫人。三娘子继续执行与明廷友好的政策,为明“保边守塞”,部将畏服,“自宣大至甘肃,不用兵者二十年”。这一时期,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明朝在大同左卫的威远堡、宣府的万全右卫、张家口等边外陆续开设了多处马市,定期交易。蒙古族以牲畜、皮张等物货换取内地商贩的铁锅、布匹和绸缎等物。
女真族散处于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明朝时的女真族按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活动的地区范围分为三大部:居住在黑龙江两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称“野人女真”或“东海女真”;居住在开原以东和松花江中游一带的称“海西女真”;居住在长白山北部、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的称“建州女真”。
1371年,明朝接替了元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于此设立了辽都卫指挥使司。1375年,明廷又改辽都卫指挥使司为辽东都指挥使司。1403年11月,明廷设建州卫,任命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为长官。同年,明成祖又在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置奴儿干卫。1411年,明成祖又将奴儿干卫改设为奴儿干都司。其管辖范围包括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抵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的广大地区。1413年,又置建州左卫,任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明初,建州左卫女真几经迁徙,到1440年最后定居于浑河、苏子河上游。1442年2月,明廷又从建州左卫中分置建州右卫,授都督同知凡察知掌。至此,遂有“建州三卫”之称。
16世纪末,女真各部分合吞并,逐渐形成了几个强大的势力集团。建州女真有号称“建州五部”的苏克苏浒河、浑河、栋鄂、哲陈、完颜诸部和号称“长白山三部”的鸭绿江、讷殷、朱舍里部。海西女真有号称“扈伦四部”的哈达、叶赫、乌拉、辉发部。野人女真有窝集、瓦尔喀和虎尔哈等东海诸部。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
1583年,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起家。经过多年征战,努尔哈赤终于在1591年统一了建州女真。至1616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即位称汗,国号大金,建元天命,史称后金。1619年,努尔哈赤又统一了海西女真。同时,他还开始了对黑龙江中下游的窝集、瓦尔喀、虎尔哈等东海女真的征服过程。1619年,明朝派兵进剿努尔哈赤,结果在萨尔浒为努尔哈赤所败。1621年,努尔哈赤陷沈阳、破辽阳,夺取辽东70余城。为了加强对明军的攻势和对新占领区的统治,努尔哈赤将都城迁到辽阳。1625年又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26年,努尔哈赤率兵围攻辽东重镇宁远,被炮火击伤,最后重伤而亡。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审时度势,改变了先攻明的战略,制定取朝鲜、攻蒙古的策略,以去后顾之忧。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后金降服朝鲜,争取了漠南蒙古的归附,实力大增。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元崇德,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族”。
1643年,皇太极去世,福临幼年即位,由叔父多尔衮摄政。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随后,李自成派人招降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遭拒后,李自成率军东征。但就在此时,多尔衮率清军赶到,大饭李自成。战后,吴三桂投降清朝,清军直入北京,并于当年10月迎福临至北京重即帝位,正式宣布定鼎燕京。此后,清朝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再度统一天下。清朝初年,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只剩下蒙古一族。
清初,蒙古部族分为漠南蒙古(又称内扎萨克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又称外扎萨克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又称卫拉特蒙古)三部分。漠北喀尔喀蒙古又分为土谢图汗部(后路)、扎萨克图汗部(西路)和车臣汗部(东路)。漠西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也有一定发展,牲畜和土地都集中在上层贵族和喇嘛手里。
在清朝入关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接受它的各种封号,并与之保持联姻关系。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关系密切。
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已占领西伯利亚,并继续向南侵略。而位于贝加尔湖以东的漠北喀尔喀蒙古首当其冲,开始与沙皇俄国不断进行战争。1670年,噶尔丹成为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的首领。1676年,噶尔丹出兵攻灭了移居青海地区的和硕特部。次年,又趁回部伊斯兰教派内部纷争,占领了天山南路的叶尔羌等回城,还占据了哈密和吐鲁番,控制了河西走廊的西部,并不断干涉漠北蒙古的事务。1688年,在土谢图汗率领喀尔喀蒙古全力抗击沙俄侵略之时,噶尔丹利用喀尔喀内部的扎萨克图和土谢图两部间的矛盾,大举入侵喀尔喀后方,使土谢图汗腹背受敌,陷入困境。土谢图汗乃率应南徙,投奔清朝。1690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率2万多骑兵,以追喀尔喀为名公然向内蒙古大举进攻,直趋北京。康熙皇帝命福全与常宁分别出古北口与喜峰口迎敌,大败噶尔丹。1691年,康熙在多伦举行喀尔喀蒙古会盟,对喀尔喀蒙古进行编旗,强化了清廷对漠北喀尔喀蒙古的控制。1696年,为除后患,康熙率军西征,大败噶尔丹。随后,康熙继续进军,一路收抚其部众,使噶尔丹势力大衰。1697年,康熙再次率兵西征噶尔丹,噶尔丹战败自杀。
噶尔丹死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部首领,归附清廷。康熙帝令其在阿尔泰山以西的辽阔地区放牧。但不久,策妄阿拉布坦也开始向周边扩张,控制了天山南、北地区。在势力渐趋强大之后,伺机侵犯哈密、青海和西藏等地,也走上了叛乱的道路。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其弟策凌敦多布率兵六千攻灭和硕特汗国,占领西藏、青海等地。消息传来,清廷振动,于次年紧急派兵进剿,但最终为准噶尔部所败,全军覆没。1720年,康熙派大军从四川与青海两路进军西藏,将准噶尔部逐出了青藏高原。
1723年,青海和硕特部亲王罗卜藏丹津起兵叛乱,雍正帝迅速派兵平定。战后,青海蒙古诸部被清廷编旗划户,强化了清廷对和硕特部的控制。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子噶尔丹策零继任为准噶尔部首领。1729年,清廷派兵进剿准噶尔部,为噶尔丹策零所败。随后,噶尔丹策零对喀尔喀蒙古大肆掳掠。1732年,喀尔喀蒙古大败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被迫罢兵议和。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准噶尔部内部因争夺汗位而陷入长期内乱中。1752年,达瓦齐成为准噶尔部的首领。1755年,乾隆帝派兵进剿准噶尔部,达瓦齐战败被俘。准噶尔部贵族阿睦尔撒纳成为准噶尔部首领,他四处扩张势力,企图一统漠西厄鲁特蒙古诸部,称雄于西域。1757年,乾隆帝遣兵进剿阿睦尔撒纳,彻底征服准噶尔部。1771年,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从沙皇俄国东返中国,归降清廷。至此,清朝彻底降服了漠西厄鲁特蒙古,蒙古诸部尽数为清朝所征服。长达数千年之久的北方游牧渔猎民族侵扰中原王朝的历史也至此告终。
Copyright 2015-2022 世界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